国外生培养模式的与借鉴

点赞:30515 浏览:1430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指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层次,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文中将对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徒式 专业式 协作式 教学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16-02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相互紧密关联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尤其要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德国博士生教育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学徒式教育模式.美国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式教学模式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开创,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相结合.教学式培养模式也形成于美国,这一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实践性较强,对科研和论文的要求并不高,满足了工业、商业等部门对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将主要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优秀做法,并以此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一、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概况

19世纪中期,德国出现了学徒式的新型教育形式,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诞生.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大幅增加.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德国改革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借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起研究生院.从20世纪60年始,德国开始推行第二文凭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首先,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能力.直到19世纪末,由于工科大学的出现,其培养目标才逐渐成为培养科学的研究者及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的专门人才.这与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有关.与我国不同,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有一级博士生教育,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教育以科学研究和学术性探索为主.通过培养,博士生应在博士论文中明确表明自己具有在本学科中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清晰而准确地表述自己科研成果的本领,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内做出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贡献.对于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第二文凭教育实现的.

其次,作为学徒式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德国博士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德国实行助教或助研制度,要求博士生担任助研或助教工作,在导师的亲自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活动.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再者,德国博士生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研究阶段或研究过程,没有课程或学分的要求.博士生采取独立钻研,而非设置课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让研究生集中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并在担任助教或助管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大学不为博士生开设专门的课程,但是博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如听课、参加院系组织的高级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

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硕士学位往往被视为通过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梯,具有考查性质.学生通常绕过硕士学位这一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教育可以说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精髓.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培养目标多元化,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创造了专业式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科学探索,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怎么写作,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又强调其应用性和功利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造就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为目标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和以培养实际工作者为目标的教学式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前者作为一种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其培养过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的紧密结合.后者注重知识的职业性与实用性,教学的特色之一是运用案例组织教学,主要怎么写作于综合的技术和管理岗位.

第二,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把课程学习和研究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当通过专业预设课程的学习,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技能后,才能开始做论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体系强调博士的研究性,且论调原创性.尤其对于哲学博士来说,其课程训练更多是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比较有深度,博士论调基础研究,特别是要具有原创性.

第三,实行“导师负责制”.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利,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也因导师、因学生、因课题而异.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不是一对一的导师和学生的单线互动,而是依靠导师团的集体智慧.学生面对的不是一个导师,而是导师团的指导.“博士生导师在美国不是一种职称,而仅仅是一个职位,是学术分工的结果.很多副教授,甚至助理教授都可以参加到导师团中指导博士生,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体智慧的生成,而且有利于学术繁荣.”①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导师,导师也有权利拒绝学生的指导请求.


第四,完善的培养质量监控机制.美国有严谨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各种各样的中间组织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最有威望的组织是美国大学联合会,它由哈佛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组成,目的在于监督博士生教育质量,建立评价标准,规定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条件.美国还有地区认证机构来保证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三、日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二战以后,日本全面引入美国的教育体制,1974年日本颁布了《研究生院设置标准》明确了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规定硕士学位是培养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博士则是进行独创、原始性研究的研究者与教育者.进入20世纪后期,日本对其经济、产业和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下,只有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提高产业的知识含量,提高日本整体的知识力量,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20世纪末,日本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

(二)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一,培养目标层次化.日本的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主要培养社会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而博士生教育则重点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要求博士生的研究要有新的学术贡献,形成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②

第二,实施“大学院重点化”,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日本把研究生的专业加以再编和强化,重点规划和建设研究生院,同时设立了学府/研究院制度,学府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院负责研究工作.“大学院重点化”将大学变为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大学,健全了研究生院的行政机构,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为实体.建立研究型大学和大学院重点化是近期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方面能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术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能培养有高度专门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知识创新基地.

第三,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产官学一体化模式,就是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合作科研、合作教育,它将具有先导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科学研究相结合,大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工业实验室已经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工业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公司也因此获得更大发展.③企业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发挥使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

第四,引入自律机制与评价机制.一方面,实行灵活的政策,加强学位论文审查、答辩的严格性和来自第三者的监督等,另一方面各大学建立系、研究科、学校评价制度,并向社会发布评价报告.文部省设立由产、学、官组成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国外生培养模式的与借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士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在每一种学位中,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订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考虑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自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多元目标,并不意味着一个高校或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也完全按照此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教育科研资源、文化传统,在注重保持原有传统和特色的同时,强调培养能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高级专业人才.

其次,完善“导师负责制”.严格导师资格审查,完善研究生导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使研究生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必须由富有创造精神的导师来指导.因此,在选择导师时特别注意到导师的科研创造能力,以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评判导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在指导理念方面,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组建跨学科的导师组,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位导师参与指导,发挥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

再者,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述国家无一不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德国将科研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最主要目标,美国对博士生论文具有原创性要求,日本将创立研究型大学作为近期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应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应当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突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严把论文质量关,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

第四,重视高校与工商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各大学应与工业部门、企业和政府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政府应当参照美国做法,为联合办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学与工商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而且也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还有助于锻炼研究生把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最后,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价监督机制.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与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仍缺乏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规范的、制度化的监督和保障.对此,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中,建立健全包括静态规范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在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扮演好质量“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防止由于市场作用过度膨胀、社会监督机制缺失、高校自身约束意识弱化和能力不足而造成不利的影响.④构建比较一致的研究生教育规则框架、完善专业化的质量监督手段、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形成培养单位、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

注释:

①王涛,史长丽.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中国冶金教育.2006(5).

③陈少雄,王静一,尹柳银.美、英、德、日四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④许迈进,阚阅.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