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拖延症吗

点赞:4379 浏览:174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案例:作为知名媒体时尚专栏的撰稿人小莫,已经有10年时间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交稿,甚至到了交稿时间还发现自己写不出来.每天给自己冲杯咖啡,打开一个word文档,她就开始看朋友的博客、收菜,和MSN、QQ上的朋友聊会儿天,一晚上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写稿时间却一拖再拖.其实总被领导说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是她却总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你有拖延症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同类的事屡见不鲜:信用卡账单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发现还没还;堆成小山的脏衣服想洗却一直没动手;约了朋友吃饭,却发现已经到点了自己还没找到要穿的衣服,还没出门;明知马上要交策划方案,却还在玩网络游戏、给博客贴照片、在各大论坛看帖子,直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开始工作;白天本来可以完成的工作,一定要耗到晚上,甚至第二天早晨等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拖延症患者”.

以前我们总是让拖沓者好好学学如何管理时间,可心理专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拖沓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效率、懒散,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别以为拖沓者是超级不负责任的人,其实,当他优哉游哉地看电视时,心里却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该用这段时间干活,因此,他总被负罪感包围着.


如何知道自己有拖延症

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越拖延得久;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重要的工作;本来在着手一项工作,一有什么和想法,就抛下手中工作去干下一件等

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还算正常,可如果你总是找借口,内心确实不愿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拖延的9个原因

1.压力过大无法缓解 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还有人深信,他们在重压之下将工作得更为出色,或者把事情往后拖一拖能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

2.害怕失败 拖沓者害怕失败,所以,他们宁愿被别人认为是没有下足够的气力,而不愿意被人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能力.

3.完美主义 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想着各种各样的计划,却一直都没有行动.完美主义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他希望讨好别人,他总在担忧自己不完美就没有人喜欢.

4.不懂自我控制 比如,在写年度计划的时候,停下来吃点夜宵,然后觉得冰箱有点脏,想清理一下,最后把整个厨房打扫了.

5.专制父母的错误 专制的家长造就了拖沓者,因为孩子的决定经常会被家长指责;或者,孩子会因反叛心理故意拖沓.

6.寻求刺激 有些人拖沓是喜欢刺激.他们总是在酒吧流连到最后期限,才气喘吁吁地跑到汽车站,在末班车关门的前一秒冲进车厢.这种一秒也不浪费的行为给他们带来另类满足感.

7.焦虑 拖沓可能会与某些特定情况相关,比如即使是做事最利索的人也会推迟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计划.

8.沮丧 沮丧的情绪可以导致人拖沓,沮丧的人感觉所有的事情都苍白无趣,这使开始做事变得困难.

9.强迫倾向 这些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寻找自己愿望的对立面,结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后.有些人天天下决心要早睡,却熬到三更半夜,这既是拖延症,也是强迫症.

克服拖延症七步骤

拖延症会耽误工作或学业、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克服拖延症主要把握好以下七步骤.

1.分清主次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性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成功者花时间在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并重、重但不急、急但不重、不急也不重四类,依次完成.

2.消除干扰 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等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

3.互相监督 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4.设定更具体的目标 如果你的计划是“我要减肥,保持好身段”,那么这个计划很可能流产.但如果你的计划是“我每周三次早上七点起床跑步”,那么这个计划很可能被坚持下来.所以,你不妨把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可以控制的小目标.

5.不要给自己太长时间 心理专家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

6.别美化压力 不要相信像“压力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错误说法.你可以列一个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间表,以避免把什么事情都耽搁到最后一分钟.

7.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拖沓影响了你的前程,不妨去看看心理医生,认知――行为疗法可能会有效.

据《现代保健报》

编辑/延一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