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中国家业大学图书馆

点赞:8000 浏览:323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资源丰富,并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信息怎么写作队伍,是进行学术研究与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由原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与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图书馆组成,分别位于东、西两个校区,西馆馆舍于1990年10月启用,在建筑设计方面率先突破了我国传统藏书楼式的布局,采用模数式、大平面的全开架管理方式.馆舍面积12000平方米,共分4层,1600个阅览座位.东馆馆舍于1987年建成,面积为955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159万册,期刊5000多种,形成了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和农业工程文献为主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37人.

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L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怎么写作体系之一.CALL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怎么写作中心.CALLS农学中心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按照CALLS管理中心的统一要求,CALLS全国农学中心积极组织、协调全国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信息怎么写作.同时作为同类院校图书馆的协作牵头单位,CALLS农学中心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相应的业务研究与交流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培训活动.

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外国教材中心

为贯彻执行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适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需要,教育部于1979年成立了9个高等院校理科、工科基础课程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1985年又增设了4个外教中心图书室.学科面覆盖了理、工、农、医、管理等各门类.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负责农业类外国教材的引进、积累、流通、使用、评价研究等方面工作.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农业部指定查新单位

1990年开始从事科技查新工作,1995年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科技查新单位,2003年1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共有9人次参加科技部或教育部的科技查新培训,具有科技查新资格证书.10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共完成国家级、部级等科技查新项目800多项,课题专业涉及生物、农学、园艺、植保、畜牧、兽医、农业工程、轻工食品、林业、水产、机电等.近几年平均每年完成查新课题100多项.

情报学硕士点

2003年被国家正式批准获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中唯一一个由图书馆自主招生、自主培养的情报学硕士点.2005年招收第一届情报学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被国家正式批准获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农业信息资源与管理、农业情报研究与咨询、信息管理技术及其应用三方面.现有硕士生导师6位,其中研究馆员4位,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权、刘清水、韩明杰、潘薇.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本学科以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资源为依托,技术设备先进,信息资源丰富,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本硕士点将促进本专业在农业情报理论、农业文献资源建设、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培养情报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海淀农业图书馆

在中国农业大学、海淀区委区政府、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下,经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海淀区图书馆的共同努力,海淀农业图书馆于1997年11月17日正式开馆.该馆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海淀区“三农”怎么写作的窗口.它发挥了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怎么写作的功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开创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架设起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该馆作为海淀区图书馆的农业分馆,使公共图书馆的怎么写作领域得到了延伸,是公共图书馆特色怎么写作的典范.

中的中国家业大学图书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海淀农业图书馆的怎么写作对象为海淀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农业科研人员、农村各乡镇科技站、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及有志于掌握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等.海淀区委区政府每年为海淀农业图书馆拨专款用于采购农业科普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馆藏书刊资料,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也为农图提供了资源保障.

1.历史沿革

1949年,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辅仁大学农艺系、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首任馆长由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周明口教授兼任.1952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农业部机耕学校、平原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时组建图书室.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东、西区图书馆,2000年,东、西区图书馆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张权任馆长、刘清水任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馆长.

2.领导关怀

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姜春云视察农大时,石元春校长陪同两位副总理视察图书馆,并听取馆长的工作汇报;2002年,瞿振元书记和陈章良校长陪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视察图书馆,布赫副委员长为图书馆题词:“大力发展我国农业图书信息事业”;2005年10月13日,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视察农大时,欣然提笔为图书馆题词:“传播知识,怎么写作育人”,勉励图书馆为培养更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3.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1986年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的采购与编目工作,1990年建立了采用TCP/IP协议,两台UNIX操作系统小型机为主怎么写作器,286、386微机工作站为客户端的全馆局域网,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的计算机管理.

经过“211工程”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与读者怎么写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断扩大和更新电子阅览设备,完善计算机网络设施,近几年全馆配备硬件设备包括10台主怎么写作器、20台网络设备、近500台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个人用机,购写和开发包括图书集成系统在内的近20个应用系统,保证图书馆电子资源24小时对外提供怎么写作.2005年,为适应网络化、数字化建设需要,图书馆建立了10T的SAN结构的光纤存储网络,建立了远程备份体系,建立了为馆内为读者提供54M的高速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络.


4.文献资源建设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图书馆的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校拨经费为1011万元.随着经费的增长,中外文图书、期刊的采购量有了明显增加.近年来,图书资源建设的重点体现在:重点保障农业、生物、农业工程等重点专业学科的文献需求;适当地加强计算机、英语类图书的购入;适当增加文艺、社科类图书的购置.在中文期刊中,围绕重点学科,在确保核心期刊的同时,也逐渐扩大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一般刊物.中外文期刊则以农业、生物类刊物为重点建设.

在保障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图书馆还加大了中外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建设,以充实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图书馆已购人中文电子图书27500种、外文电子图书3000种、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9000余种,各类数据库20多个.数字化建设满足了学校的师生需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5.特色馆藏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资源进入高速信息网络并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的前提.图书馆在长期的馆藏建设当中,比较系统完整地了与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馆藏特色.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选择本馆最具有特色的资源优先数字化,建立了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教材教参全文电子书库、农业工程知识仓库、农业工程学位论文数据库、农书古籍图片数据库、农机产品图片库、本馆工作人员论文库、农业工程国际会议论文库等.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古籍包括古籍线装书、民国时期出版的旧平装书、旧报刊以及的1949年前古旧字画、拓片等.以古农书的为主,有十八个大类.比较有特色的是农业古籍“子部”――古农书,种类齐全,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从北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各种版本的图书均有.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扩大利用的古籍文献,2000年,图书馆开始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完成了十部古代农书的数字化,并探索其发布利用形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已上网提供怎么写作.

6.数字资源整合与怎么写作

根据形势及特定用户的需要,开展专题资料汇编、专题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先后制作了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转基因食品安全等专题资料库.依据购进外文全文电子资源,开发了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导航系统.

为了探索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怎么写作模式,数字化部研究探索学科信息怎么写作平台,现已搭建了“植物保护学科信息怎么写作平台”示范系统,在2004年11月24-25日召开的北京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会年会以及2004年12月10日召开的“北京高校情报资料工作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会议”上进行介绍,引起较大反响.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与怎么写作、环境与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在学校领导和馆领导的带领下,图书馆将更好地发挥每一名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以怎么写作求支持、以贡献求地位、以创新求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馆藏文献资源的效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怎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