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析

点赞:20958 浏览:944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必备的法律素养,是当代公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要件.然而频繁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同时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法律素养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拟将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角度对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和对策思考两方面予以浅析,以探寻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1]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然而,近几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中的17%,其中70%为盗窃案.同时,椐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2]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部分人把追求物质利益认定为唯一目标,不惜违法取财,个别法律工作者徇私舞弊,这些负面行为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许多大学生也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甚至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品性,这样的观念进一步诱发部分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信息时代的发达,使得诸如、暴力等负面内容直接对大学生产生不可低估的极坏影响,众多学生推崇并效仿其中他们认为精彩刺激的言行,个别大学生则直接模仿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互联网的加入,基于特有的隐蔽性、虚拟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言行上毫无顾虑,根本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单纯地认为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技术挑战,并在违法行为实施成功后感到自我满足,错误地以此为荣.

2.法制教育环境的不力性

社会的多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变化,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中学教育环境中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是通过有限的社会活动空间获得,一般是片面、零散的,甚至错误的.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法制学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而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是放在思想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全面性,这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带来极大的考验.据调查,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如把性侵犯当作个人隐私、帮受气同学打架叫做正当防卫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看到社会中大学生失业频繁、福利待遇不高等现象后,原本极度自信的自我预期急速下降,进而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还有部分大学生直接把扭曲的价值观定性为利己至上,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高智商运转到作案的手段上来,怀有极其强烈的投机、侥幸心理.同时,现今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新校区,校区地址一般都位于城郊,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场所五花八门,周围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犯罪行为的滋生也陡然增加.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年龄大多为19岁到23岁,经历三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即入学适应期(大一阶段)、稳定发展期(大二至大三阶段)和成型就业期(大四阶段).在这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大学生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精力充沛、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极为脆弱.现今大学生娱乐的首选必有网络游戏,其中以为主,PK(玩家杀人)几乎无处不在,青少年在网络游戏方面长此以往,必会对暴力产生麻木心理,继而会以攻击与暴力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很多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素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思考模式,从不考虑宽容和理解他人,在集体生活中产生碰撞后,如果承受不起这样的反差,轻则继续我行我素,重则表现为更偏激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心理变数极大的特点,决定了它既是诱发大学生犯罪的关键,也是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比如,一份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症状上.

4.大学生多重角色生活的复杂性

大学生在校园里分担多重角色,学生、室友、老乡、学生干部、社团成员等,由此带来发生纠纷的频率也大肆加大,同时,随着大学招生的数额的急剧增加,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校园治安不稳定因素形势也日益严峻.虽然大学生的纠纷起因多是小事,但部分大学生对待的方式却并不适当,或是争吵打架,或是严重对立,发展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最严重的就是酿成刑事案件.同时,大学生现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严重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不断扩大,在财产类型犯罪和暴力类型犯罪为主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智能犯罪、团伙犯罪等形式;二是大学生违法犯罪性质日益恶劣,在校园纠纷或违法犯罪现象中导致一方受伤或死亡的案件一直在增长.这说明,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还相对淡薄,没有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法律应用,因而导致一些个案的发生,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5.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各方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其作为衡量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让众多家长进入一个误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忽略了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当前家长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把孩子的要求奉为“圣旨”,完全不考虑其适度性和合理性,极易让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一意孤行的不良习气.同时,很多家庭延续粗暴制家长作风,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只要家长认为有利子女的行为就强行让子女执行,一发现子女出错就采用打骂手段,并错误地认为这样的“严格”教育有助转变子女的劣根性.实际上,这更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暴躁等不健康的品质.更有甚者,自我的言行大相径庭不说,还把自身的某些不良行为教与子女,把子女的所有过错归结于学校、老师或他人,这种扭曲的家庭氛围更易激发大学生的偏激的心理,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勿容置疑,面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乏的现状,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种途径探寻有效方法,构建以法制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支撑、社会教育为辅助、个人提升为根本的多方位立体式教育体系,全面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第一、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

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实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与以前的《法律基础》课程相比,学习内容、时间都作出精简,这不仅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也必定影响学生接受法制教育以后的进展.对此,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的安排有的放矢,结合各高校的学校类别、就读专业、社会环境等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法制教育的实施还需要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环节相联系,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材的双重培养.学校应大力宣制学习、法制建校的思想,采取多样的形式,比如开展法制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宣传活动,多渠道引导大学生的法制学习进程;学校相关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及时发布法律信息及学校重大法律事件,排除校园内外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法制校园环境.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二、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法制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为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校法律基础课一般由社科部(理论部)的教师为主、部分政工干部为辅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不仅是“半道出家”,而且身兼数职,对法律知识的把握难以深入.所以,不同学校应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师资现状,着力构建一支有层次的、具有相当水平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培训力度要加大,坚持学习法律知识,着力完善课堂教学,聘请法律界人士、学者定期为学生做讲座,在课后采取如法律辩论、模拟案件等多种方式加以补充和深化.授课教师之间与授课学生之间也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或教学交流,法律教学与不同的专业内容尽量找到法制契合点,教师在生活中应作到公平、公正、守法和护法,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履行法律行为,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都融入法制知识.

第三、构建法制教育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除了在学校以外,接触的更为广阔的就是家庭和社会,所以我们有必要呼吁其他教育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生的家长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动态,尽量用平等的心态与子女进行交流,关注他们的身心问题,家长要与子女教师保持紧密联系,配合学校教育作好子女的法制教育工作;对于在自身周围的一些法律情形,不仅自己要有清醒认识和法律行为,更要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和后勤管理,配合属地机关做好学校周边营业行业的安全防范工作.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3]

第四、强化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的目的即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两个结合: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观念培养相结合,法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法制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契约意识、守法意识等.[4]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自身的法律意识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在生活中遇到纠纷或问题时,要学会冷静克制、戒骄戒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同时,面对大学生宽泛的自由时间,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法律,在独处把所学所知的法律知识切实贯彻到生活中去,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法、学法、守法、护法.


第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应该大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对复杂环境抵抗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改变大学生认定的心理问题即是病态的错误观点,明确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学校要有针对地开展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怎么写作,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特别注意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等问题[5].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对大事大非问题的认知能力,力求使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